2019-06-18
 
汇聚新产业 美出新气质,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
2019年06月18日  

  团风产业新城迅速崛起是湖北省团风县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团风县正在成为一方创业创新、宜居宜业的热土。


  着眼新机遇 开创新局面


  团风与武汉接壤,素有“鄂东门户”和“小汉口”之称,1996年建县中国建材网cnprofit.com


  作为“中国建筑之乡”“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团风短短几年从农业县变身为第二产业占比超过60%的工业县。近5年,城镇化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


  团风位于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圈层,是鄂东连接武汉的重要支点,即将动工的江北快速路延长线,将进一步拉近武汉与团风的时间距离,使行车时间缩短至45分钟。作为武汉江北“先进制造走廊”及江南“高新智造走廊”叠加辐射的前沿阵地,团风被视为构筑武汉工业强基工程核心磁极的重要一环。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产业新城运营商,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PPP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区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2017年9月28日,华夏幸福与团风县人民政府签订PPP项目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团风产业新城,这是团风乃至黄冈首次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区域整体开发的合作项目。


  打造新产业 带动返乡潮


  长期以来,团风人多以泥、木工手艺谋生。如今,团风121家规模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年产值435亿元,且连续多年保持每年10%的增长。


  近年来,团风县围绕钢构产业大力招商,一个从原材料供应、钢结构加工、配套生产、科研开发、施工安装、检验检测到钢材销售、物流运输等相关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迅速形成。


  如今,团风钢结构产业正在向百亿元产值冲刺,被湖北省确定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在建筑和钢构两张产业名片基础上,团风正谋划将两者融合,打造一个新的产业——装配式建筑生产,进军千亿产业集群。


  产业是城市立足之本,人才是强市之源。随着团风县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以及团风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营商环境、政策优势,吸引了大批返乡创业的“能人”,而湖北宏豪诚锦有限公司董事长官喜明就是其中之一。


  按照计划,宏豪诚锦投资建设的智能轻钢型装配式房屋生产基地,将在8个月内建成投产,届时将实现完善的产品系列。


  在团风,像官喜明一样返乡创业的“能人”超过400人,县里将这项引才工程定义为“能人返乡”计划。能人回来了,资金下乡了,企业进村了,昔日的村庄正在被唤醒。


  2017年,团风县迎来了两个标志性事件:全县市政建设项目的重头戏——团风县城区基础建设工程EPC项目实施、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关键举措——团风县政府与华夏幸福达成PPP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团风产业新城。


  团风,迅速崛起在长江之滨,令人耳目一新。


  汇聚新集群 美出新气质


  2018年,团风产业新城确立了“融入武汉发展格局、共享长江经济发展、打通鄂东北发展空间”的发展目标。团风县城西北郊,与武汉一水之隔,一座“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城正悄然崛起。


  从武汉市区出发驱车约1个小时可到达团风产业新城,驶入金锣港大道,宽阔平整的道路畅通无阻,道路两旁的绿植郁郁葱葱……


  根据“一核一心·两轴·多节点”的城市结构规划,团风产业新城将按照“生态本底+城市核心+产城融合”的模式,形成环杨汊湖城市核心,同时形成三大产城融合单元,按照“融合、高效”的原则,布局产业服务中心、城市邻里中心,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模式的快速落地。


  2017年,团风县GDP首度突破百亿元大关,建筑业产值居全省第二,农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继续下降,而全县38万人口中,仍有七成是农业人口。秉承产业优先的理念,华夏幸福确立了以产业突围,将原有钢构产业转型升级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都市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团风产业新城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目前,团风产业新城签约产业港一期、金帆食品、慎诚生命、宏豪诚锦、百家放心、硕臻工业、新奥能源、丰树产业园、非常完美、源友智能制造等产业项目,签约金额28亿元,产业集聚力初步显现。其中,8个项目已开工。


  与此同时,门户公园、环湖公园、金锣港大道景观提升、幸福西路等城市配套设施先后开工或竣工,和风路、临港路等路网建设格局正逐步形成,城市配套日渐齐全。一幅生态宜居图正缓缓展开,团风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期许之地。


  蓝天之下,沙柳丛丛,绵绵无际。置身绿海之中,很难相信这里就是昔日寸草难生的毛乌素沙地。


  6月17日,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选择在此召开会议,别有深意。


  森林覆盖率由9%提高到23%


  25年前,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防治荒漠化公约,开启了各国携手防治荒漠化的新征程。


  25年来,国际社会在公约框架下为解决荒漠化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了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然而,全球荒漠化仍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增幅扩张,全球超过25%的土地出现荒漠化与退化,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长年饱受沙害之苦。土地荒漠化直接危及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剧饥饿与贫困,对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50年,全球将有7亿人因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而流离失所,全球农作物产量将下降10%,生物多样性将下降40%左右,数百万个物种将灭绝。”6月17日,在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普拉迪普·蒙珈忧心忡忡地说。


  普拉迪普·蒙珈曾多次来到中国,深入内蒙古、宁夏、甘肃和贵州等地实地调研中国在土地退化治理方面的成功实践。他亲眼看到,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中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9%大幅提高到目前的近23%,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逆转,7000多万依赖退化土地生活的农民实现了脱贫。


  “还有什么地方比呼和浩特更适合召开这次大会呢?在这座‘蓝色之城’里,我们可以享受蓝天绿草的纯净和永恒,享受这独特而和谐的文化、民族与自然的融合。”普拉迪普·蒙珈颇有感慨地说。


  治沙成果世界公认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横亘在呼和浩特市北部的大青山,一度草木葱郁、古树参天。由于立地条件所限和千百年来人为破坏,大青山前坡植被渐渐消减,以致岩石裸露、草木稀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999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将大青山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实施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项目。大青山前坡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13.03%提高到目前的50%。昔日黄沙漫天、污水遍地的大青山前坡,已成为绿树掩映、风景秀丽的城市生态画卷。


  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曾是内蒙古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上世纪70年代中期,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5%,每年因风沙毁种的农田占40%左右,20%的农田几乎颗粒无收。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70%和25%,如今两大沙漠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34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6.07%。鄂尔多斯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连续几年稳定在340天左右,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并成为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大会举办城市。


  内蒙古沙区生态显著改观,只是我国治沙卓著成果的一个缩影。研究数字表明,近20年来,全世界新增绿地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新增绿地42%来自人工植树造林。


  “作为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采取了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荒漠化防治工作。在长期的荒漠化防治历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的历史性逆转。”在作会议主旨演讲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如是说。


  张建龙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介绍了中国治沙中涌现出的一系列先进典型和成功做法。比如:地方政府主导、广泛发动群众,一代接着一代、一任接着一任治沙的山西右玉、陕西榆林、新疆柯柯牙模式;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多方协同治沙的库布其模式;以个人为主、带动群众治沙的石光银、牛玉琴、石述柱等先进治沙模范。


  “这些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既为中国荒漠化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张建龙说。


  科学治沙才能持续


  如何遏制全球荒漠化趋势?答案是科学治沙。


  张建龙表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根本遵循。


  荒漠化地区生态脆弱、缺林少绿,需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实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荒漠生态的违法行为,让大自然休养生息。荒漠化地区还需要积极开展治理修复,增加绿色。中国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的成功实践表明,人工植树种草、封沙育林育草等人工促进生态修复是增加绿色、恢复生态的有效措施。荒漠化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需要适度科学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荒漠化地区光、热、土地资源优势,按照“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科学适度发展特色产业,这样既可以增加群众收入,还能减轻生态压力。


  防治荒漠化事业要发展,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整体水平。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对关系防治荒漠化全局的科学问题和阻滞防治荒漠化的技术瓶颈组织攻关,尽早破解荒漠化防治的重点难点问题;二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运用遥感、信息、生物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为防治荒漠化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开发新技术,提高防治荒漠化的质量和效益;三要以效果为导向积极推广科研创新成果,让科技成果在荒漠化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据介绍,中国将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框架下,继续与有关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加强人员互访,组织相关培训,并根据对象国实际开展专题研究,促进互学互鉴。未来中国还将谋划在特定国家和区域,研究建设一批兼具技术性和示范性的荒漠化防治合作项目,让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真正实现全球共享,造福世界人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cnso360.com | 客服QQ:23341571